我院成功举办第六届苏南现代化理论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24-12-11 访问次数: 10
12月7日下午,第六届苏南现代化理论研讨会在常州召开。研讨会由常州大学主办,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苏南现代化研究院(苏南现代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承办。
图1 会议现场图
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许益军、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来自江苏社科院、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新华网长三角中心等省内外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与水平”的会议主题展开研讨。
许益军在致辞中指出,2025年苏南现代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将迎来建立十周年,新起点新征程,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在研究主题上更聚力,打造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学术高地;二是在研究对象上更聚焦,像费老当年解剖江村一样,解剖苏南现代化的特点与规律,探索现代化研究的“苏南学”,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的“苏南学派”;三是在研究方法上更聚能,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社会评估研究。
图2 许益军
徐守坤在致辞中表示,社会治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常州大学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为推进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献智献策献力,期待与会专家学者贡献学术智慧,提出更多具有原创性、探索性的观点、理论、方法,达成治理共识。
图3徐守坤
会议主题研讨分为两场。第一场研讨由常州大学苏南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宋林飞教授主持,七位学者发言。
宋林飞教授在题为《提升社会治理数智化水平》的发言中提出了六条提升路径:一、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数智化;二、推进长三角数字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扩容;三、建立长三角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共享平台;四、推进智能大模型在社会治理的应用;五、筑牢数字社会安全屏障;六、推进社会工作数智化。
图4 宋林飞
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陈爱蓓研究员在题为《就地解决矛盾纠纷的“枫桥经验”及其现代转型》的发言中指出,“枫桥经验”治理体系表现为以党建为引领、以和谐稳定为目标、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手段、以群众广泛参与为特征,新时代“枫桥经验”倡导综合集成和融合共治,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迈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图5 陈爱蓓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孔繁斌教授在题为《面向数字时代高效协同的社会治理》的发言中阐述了社会治理协同行动的要素递进逻辑,首先在组织层面实现从科层结构到治理行动的转变,重思公共职责的履行,继之以“三融”(数据、技术、业务)、“五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承载平台,最终实现政策精算配对,产生出智能政策产品。
图6 孔繁斌
新华网总裁助理、长三角中心主任徐寿泉在题为《传媒数字化转型如何赋能现代社会治理》发言中阐述了主流媒体数字化赋能社会治理的四条路径:以技术驱动改变话语体系、以平台赋能化解矛盾分歧、以功能拓展助力文化传承、以跨界融合催生协同发展。传媒数字化转型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图7 徐寿泉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施国庆教授在题为《国际发展项目环境社会风险治理》的发言中指出,国际发展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突出,需要构建包含国际机构、国内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投资及其关联企业的多元主体现代化治理体系,同时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环境社会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建立可操作的适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社会管理流程。
图8施国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丁宏教授在题为《引导科技领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的发言中指出,科技领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具备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丰富的资源嫁接能力、快速的政策响应能力以及敏锐的市场感知能力,是加快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提出从完善统战工作格局、深化统战文化建设、实施统战品牌工程、完善统战工作激励机制、推进统战工作创新等五个方面进行引导。
图9 丁宏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原院长姚兆余教授在题为《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和实现途径》的发言中指出,社会治理能力应包含社会治理主体、社会治理内容、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资源四项要素,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途径表现为:一、完善社会治理主体,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会矛盾处置能力;三、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治理技术现代化;四、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增加社会治理资源。
图10 姚兆余
第二场研讨由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潘道广副研究员主持,六位学者发言。
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陈阿江教授在题为《共域之治:太湖流域的水治理研究》的发言中从当下河道水域治理的困境出发,基于田野调查实例,系统阐述了传统水域治理的有(共)治、无治、兼治三种模式及各自的社会机制与存在条件,并提出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何向传统社会的有效治理学习、如何借鉴传统社会河道治理中的智慧。
图11陈阿江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原系主任肖萍副教授在题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政策倡导与实践形态》的发言中梳理了2009年以来国家促进志愿服务和志愿行动的政策倡导历程,当下的实践形态表现为个体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平台四种形式,且存在相互融合转化,并从为何志愿、如何参与、谁在参与三方面探讨了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最后从盘活社区社会资本、志愿失灵两方面探讨了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性问题。
图12 肖萍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杨光飞教授在题为《从“适应市场”到“社区整合”:发达地区新型集体经济的功能演进》的发言中,从社区嵌入程度、市场适应性程度两个维度建构了一个新型集体经济的实践探索的分析框架。新型集体经济具有市场嵌入程度高的特征,但也带来了社区脱嵌的问题,表现为弱化了和社区的关联性、不强调“在地化”的经营模式,有必要迈向整合社区的新发展模式,以获得多重合法性和重塑集体经济与所在社区的关系。
图13 杨光飞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副院长王毅杰教授在题为《因“连”而心:不同社会参与模式对老化态度的影响差异研究》的发言中,以老年人老化态度为因变量,以社会参与模式为自变量(通过对老年人活动参与进行潜在类别分析获得,两种模式:个体取向的行为、社会取向的行为),以自我效能感、社会关系网为中介变量,并确定调节变量和控制变量,分析表明:社会参与模式的影响在不同老年人群体中并非完全相同,“强连接型”对高社会经济地位者的老化态度有促进作用,但整体上无益于低社会经济地位者,特别是体制外、农业户口及中西部老年人。
图14王毅杰
华东政法大学法与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俊教授在题为《人工智能赋能社会安全治理》的发言中,探讨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赋能社会安全治理的议题,并以公安系统的数据为例展示了智能研判系统的总体框架,其中包含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LLM)的知识抽取技术抽取社会安全风险信息、借助多源异构知识融合技术构建高度融合的社会安全领域知识图谱、探索大语言模型结合知识图谱的社会安全风险自动提示系统、基于社会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针对社会治理部门的信息自动推送系统。
图15李俊
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沈黎教授在题为《乡镇社工站参与基层治理的三重张力与破解可能》的发言中指出,乡镇社工站参与基层治理的三重张力表现为合法性与自主性、可及性与效益性、普适性与专业性之间的张力,根源在于基层治理主体的机械协同,破解的可能路径是从机械协同转向权变式联动,并构建了社工站与“政(政府部门)-社(社会组织、社会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村(村干部与乡贤)”三级主体权变式联动模型。
图16 沈黎
与会专家学者带来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就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与水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将有力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此次研讨会也是苏南现代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连续举办的第六次苏南现代化理论研讨会,作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将进一步发挥产学研融合、咨政建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功能。